学院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资料下载

艺术设计学院



党建工作

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党的意识形态创新
来源: 日期: 2017-05-27 00:00:00 浏览:

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党的意识形态创新

秦哲 丰志刚

一个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关系到这个政党的生死存亡,维系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党的意识形态创新本质上是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中国实际、着眼民族复兴、致力人类进步,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着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其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党意识形态创新的体现,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导。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作为各国人民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一扇窗户,截至2017年4月已经翻译成19种语言,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发行超过600万册。该书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得到多国政要积极评价。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与传播,既增强了党的思想理论的世界影响力、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更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创新树立了典范。

一、始终坚持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为民初衷,确立以“民族复兴中国梦”为引领的思想理论体系,并将其凝聚成为全社会共同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对特定社会形态的反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一盘散沙的旧中国、黑暗没落的旧社会凝聚力量、走向光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与劳苦大众站在一起,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植根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着党的思想理论的人民性与群众性,确立了党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面对新的形势,党的意识形态创新不仅要坚持站稳人民群众立场,更要深刻把握历史本质与社会现实的统一。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同志向全国做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庄严承诺。2012年11月29日,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又向全世界做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庄严宣示。这一宣示、承诺,标志着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根本确立,体现了党意识形态的时代创新。

把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阐释成为你的梦、我的梦、大家的梦。梦想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觉悟。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停歇,我们党为人民谋福祉的脚步就不停顿。虽然中国已经从屈辱黑暗的历史中站了起来,从贫穷落后的境况下富了起来,但怎样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强起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力避“修昔底德陷阱”,必须付出更多艰辛与努力。基于这个认识,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梦”作出进一步说明。他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还强调,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准确找到了中国梦与百姓梦的紧密契合点,精准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包括海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深刻阐明了我们党不断奋力前行的坚定信念,且亲切、可感,极具激励作用。

把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凝结成为新形势下党执政理念的时代表达。执政理念是建立在执政规律认识基础上的党的执政宗旨和指导思想,是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理性认识,也是一个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提出了不同的执政理念。从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到建设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再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既彰显了现阶段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必须一以贯之传承的历史规律,也体现了新形势下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必须与时俱进发展的现实要求。经过近40年改革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当代的中国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一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的转换,要求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与创新发展。

把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打造成为世界各国面向未来、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秉持“兼济天下”的思想。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这一思想在众多国际场合被反复阐述,更有“一带一路”倡议作实践印证和行动宣示。4年多来,这一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各国深切感受到:中国的民族复兴梦,也是世界的和平发展梦,更是各国的合作共赢梦。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评论的那样: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因为,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美好梦想是相通的,这个梦想可以同各国人民期盼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同地区不断发展进步的奋斗目标对接起来,大家携手为梦想奋斗,将汇集起无比强大力量,开辟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光明前景。

二、充分体现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科学精神,加强以“党内政治文化自信”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建设,塑造形成全民族文化自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也可表现为一定社会文化形态,随着社会发展与阶级变化将不断演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各种“主义”交织、各种“思潮”混杂情况下,没有沦为旧文化、旧思想的“被征服者”,关键在于她是一个占据着人类文明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着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与真理性,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启迪着全民族的文化自觉。面对新的形势,党的意识形态创新不仅要保持党内政治文化的旗帜引领,更要注重引导力、塑造力建设。这既是坚定党内政治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根本任务,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需要。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既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内政治文化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相统一的突出优势,也为党的意识形态创新作出了历史性选择、提出了时代性课题。

坚持用党内政治文化的真理力量培育人民理想。在长期奋斗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红色精神体系,形成了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为核心内容的政治价值观,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等等。这些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充满着真理的魅力,与“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理想追求高度一致、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和号召全党要大力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并亲力推动和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在全党形成敬畏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环境氛围,让全体人民深切感受到,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中国共产党永远都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坚持用党内政治文化的时代气质涵养百姓情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始终有着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吐故纳新的精神气质,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弘扬革命文化相一致,是矢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统一的党性文化,也是引领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升百姓气质、塑造百姓品格的社会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参加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号召党的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因为,党的文艺工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阵地和载体,必须肩负起应有的文化使命与时代重任,必须以其强大的创造力、感召力、向心力、生命力、凝聚力,不断唤起广大百姓的文化觉悟和文化担当。

坚持用党内政治文化的向上基调矫正群众心态。我们党内政治文化主基调始终是健康向上的,并具有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引领风尚的精神品格。但在一个时期里,有些地方和部门,由于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严,由于封建腐朽文化影响和商品交换原则侵蚀,党内政治生活随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现象蔓延,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盛行,系统性、塌方式、家族式腐败不时出现,使不良政治生态与错位社会心态叠加,不仅让党的形象、党的声誉受到极大损害,也造成亦趋亦步、随波逐流的浮躁的群众文化心态。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的恢复重建,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筑牢领导干部的信仰之基、补足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素质要求塑造出这个时代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与形象,带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好转,以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匡正不良的社会心态,还人民群众心正气顺,还社会环境清朗自然。

三、深刻阐明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价值共识,探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构建全世界思想认同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意识到理想的共同体之于人类解放的现实价值,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虚假的共同体,因为它们表面上代表普遍利益,实际上是为特殊利益代言。中国自古崇尚亲仁善邻,从来都是文明的传播者,而不是武力的征伐者。当代中国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受到尊重与认同,关键在于始终秉持兼济天下,而不是独霸天下的理念,坚持睦邻友好,而不是以邻为壑的原则,始终为建造“人类命运方舟”做着积极思考和努力。习近平同志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2月,这一具有共识性的价值理念先后被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必须遵循依存互融的规律。中国有句古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是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去考虑,都是以维护和发展各自利益为根本任务。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推进,各国交融性不断增强、彼此依存度逐渐加大,“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各国必须在依存中求生存、在交融中谋发展。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时提出:“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这使得我们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般性认识,上升到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性把握。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仅给中国发展在世界格局中找准了定位,也为探索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据世界银行相关数据测算,从2007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2005-201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3%;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30%。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文明共同体,必须秉持交流互鉴的理念。每一个文明的起源都凝结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多样的文明造就了多彩的世界。任何一种文明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需要彼此平等包容共处。所谓“文明的冲突”只是“冲突”的借口,所谓“优越的文明”也只是一种自我标榜。人类文明的进步,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对待各种文明的态度。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同志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谈到:“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是中国对待他国文明的态度,也应当是每个国家看待别国文明的原则。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仅增强了各国人民对自身文明的自信、对其他文明的认同,也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明鉴。在这一思想理念倡导下,近年来中国先后举办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今年我们还将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发展共同体,必须践行团结互助的原则。世界发展不是你赢我输的零和博弈,人类进步不是我强你弱的比赛游戏。各国发展情况不同,进步的幅度、速度也迥然相异,但大家同处一个地球村,如果一国或几国遭遇战乱与冲突、或面临贫穷与落后、或深处艰难与困苦,其他国家很难做到独善其身、一枝独秀。 2016年9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20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同的百花园。”这是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理念,也是各国平衡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仅深刻揭示了世界团结奋进的内在规律,也找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因。中国不仅提出这些理念,也在积极践行这些理念。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在未来5年内,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无偿军事援助,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未来3年,中国将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人民币援助,向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

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交往共同体,必须坚持平等互尊的主张。国家之间少不了交往、彼此需要尊重。国与国之间是平等的,尊重别国也是尊重自己,给予他国尊严也是在塑造本国自尊。不同的国家、多样的民族,都有权利、有自由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符合本国民意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唯我独尊只能是一厢情愿,强买强卖只能是损人也不利己。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阐明:“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是中国对外交往的根本和原则,也是各国融洽往来的前提和基础。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仅给国际社会平等交往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立起了行动规矩。遵照这一主张,近年来中国坚持做到: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理性管控矛盾分歧;不随意推动矛盾升级,不恣意破坏国际法;推动建立同呼吸、共命运的安全伙伴关系,并致力于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交往合作的新领域,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合作共同体,必须确立共赢互惠的思维。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合作是大势,共赢是基础,互惠是根本。国与国之间只有大合作才有大发展、只有谋共赢才会真凝聚、只有求互惠才能得进步。以合作取代独尊、以共赢替换独占、以互惠摒弃独享,才能铺就人类发展进步的“康庄大道”。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致辞时指出:各方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中国倡议“一带一路”的愿望初衷,也是世界应对各种挑战的现实路径。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仅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思路,也为人类社会和平发展行稳致远拓宽了视野。据统计,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为国际社会合作发展谱写了新篇章。